2021年,按照全省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工作部署,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破除影响个人就业生活的不合理限制、破除阻碍市场主体发展的显性和隐形壁垒“两大目标”,突出“一网通办”前提下“最多跑一次”改革、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放管服”改革、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三项重点”,进一步抓好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各项工作,积极助力抓“六稳”促“六保”,不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发展内生动力,加快打造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一流营商环境。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深入开展“三项重点改革”
(一)纵深推进“一网通办”前提下“最多跑一次”改革。推进政务服务事项标准化,9月底前完成梳理规范政务服务事项目录清单和实施清单,统一设定依据、法定时限、申请材料、服务对象等要素。优化再造业务流程,推出200项统一的“一件事一次办”事项。贯彻落实《四川省政务服务“一窗受理”工作服务规范(试行)》,加快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统一业务标准、办理平台,实现政务服务大厅“综合窗口”改革全覆盖。按照全省统一部署,加强电子证照和电子印章的汇聚、管理和应用,凡已在省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汇聚的电子证照,不再要求申请人提供实体证照,11月底前推出200项“一证(照)通办”事项。
(二)持续深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川渝通办”,聚焦企业群众需求,10月底前实现第二批“川渝通办”事项异地可办,推动更多电子证照跨地区共享应用。建立健全川渝两地“12345”热线互转机制,12月底前实现“一号响应”。积极推进两地公共服务和公共资源交易一体化,推进公交、社保、医保、公共文化等领域“一卡通”,全面启动户口迁移迁入地“一站式”办理。对接推动川渝CA(数字证书)互认互通,12月底前实现川渝两地远程异地评标。拓展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范围,简化异地就医备案手续,持续优化异地住院直接结算。加快异地就医信息系统建设,推进异地医院检查检验结果互认。探索在企业登记、招商引资等领域制定统一协同的市场准入规则。按全省统一部署,在投资贸易、生态环境、客货运输、食品药品、质量安全、文化执法、劳动监察等领域推行跨区域协同监管。进一步推动区域信用建设合作,不断健全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制度,加快推进乐山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协同开展知识产权保护,落实知识产权重点保护名录,完善知识产权跨区域和远程维权服务机制。
(三)创新开展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制定出台《关于深化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改革的实施意见》,深化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探索职务科技成果产权激励新模式。简化科研项目管理流程,减少不必要的申报材料和各类过程性评估、检查、抽查、审计等。建立项目管理科研诚信承诺制,完善参与科研诚信联席会议制度,形成全市科研诚信数据库,将科研诚信纳入项目管理。
二、加快推进简政放权
(四)持续规范审批服务。积极争取省级行政职权下放或委托我市实施,通过扩权赋能,促进我市高质量发展。贯彻落实《行政备案条例》,编制行政备案事项清单。编制公布公共服务事项清单。11月底前,按全省统一部署,梳理自行设定以及由国家部委、省级设定在我市实施的各类审批事项和各种具有审批性质的管理措施,清理借疫情防控、信息化平台建设之名新增的审批事项及环节,整合和取消重复审批,统一有冲突的审批条件,严防变相审批和乱设审批。全面推行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根据国家和省安排部署,公布市本级证明事项告知承诺目录,动态调整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实施范围,优化工作流程。
(五)优化投资和工程项目审批。深化投资审批制度改革,规范投资行为,促进投资项目在线审批事项清单化,统一投资审批事项名称和申请材料清单。推广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简化项目报建手续,实现投资项目“全程网办”。持续精简工程建设项目审批要件、优化审批环节,深入推进“多规合一”“多测合一”。精简规范项目全流程涉及的技术审查、中介服务事项。持续用好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全国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四川省)等,提高审批效率。全面推行分级分类管理,在确保工程质量安全的前提下,细化本地区工程建设项目分类,在开发区、集中区、园区内对社会简易投资小型低风险建筑工程项目(如小型低风险仓库、厂房等工业类),由政府部门发布统一的企业开工条件,企业取得用地、满足开工条件后作出相关承诺,政府部门发放相关证书,项目即可开工,审批时限压减至34个工作日、18个环节以内。
(六)提升不动产登记效率。加快全市不动产登记联审系统建设,推动不动产登记全流程信息共享集成,10月底前实现不动产登记、交易、缴税信息互联互通,12月底前商品房预售和抵押涉及的不动产预告登记、不动产登记资料查询、不动产抵押登记和存量房买卖电子完税证明全程网上办理。开展企业不动产(土地、存量房)转移涉及税收缴纳(包括契税、土地增值税等)与不动产转移登记的“一件事”改革,12月底前实现“一窗办、一日办、一网办”。企业间不动产转移登记业务推行以“原件核验”方式进行网上办理。推广使用不动产登记电子证照,推动不动产登记与水、电、气、有线电视等市政公用企业信息共享,实现同步过户。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对低风险产业项目探索实施“一站式”办理综合竣工验收和不动产登记,实现“验登联动”。
(七)深入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在企业开办“一日办结”基础上,拓展“营商通”掌上服务平台功能,提升企业名称自主申报系统智能化水平,鼓励有条件的地区4小时内办结所有开办企业事项,推行公章刻制免费政策,并配套邮政快递服务,实现开办企业“零成本”“零见面”。推动企业注销登记全程在线办理,推出“套餐式”注销事项清单,逐步、有序推进营业执照与有关许可证同步注销。进一步扩大简易注销试点范围,对未开业以及无债权债务非上市企业实行简易注销程序。建立企业破产案件简化审理模式,对资产数额不大、经营地域不广的企业实行简易破产程序,降低破产企业处置成本。在全市范围内推进“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实行涉企经营许可告知承诺制。
(八)全面推进园区建设。紧扣“园区建设提升年”经济工作主题,规划建设一批布局合理、承载力强、特色鲜明的产业园区,基本形成“1+2+6+N”市域经济总体布局,实现“县县建园区、业业有园区”的发展格局,更多园区进入国省重点园区、示范园区。推动五通桥区新型工业基地打造全省营商环境示范区,对标国家和省、市要求,借鉴全省最佳实践经验,坚持以审批最简、流程最优、体制最顺、效率最高、保障最全、服务最好为目标,重点在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间和降成本方面攻坚,推动业务办理全流程革命性再造,让企业办事更高效便捷,打造全省营商环境标杆示范,助力建设“中国绿色硅谷”。
三、强化事中事后监管
(九)构建新型监管模式。将“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与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等结合起来,按照不同风险级别开展差异化监管。拓展部门联合“双随机、一公开”监管覆盖范围,将更多事项纳入联合抽查范围。提升重点监管能力水平,落实四川省重点监管事项清单,通过制定年度检查计划,按照药品监管职责划分,组织对各级疾控中心和疫苗接种单位实施全品种全覆盖检查,特别是强化对新冠肺炎疫苗的监管。指导、督促各地加强对药品零售企业和使用单位的检查,综合运用日常检查、药品抽检、飞行检查、专项检查等形式,进一步规范监管标准,提升监管效能,保证用药安全。全面推行信用监管,发挥市社会信用信息平台功能,逐步实现各行业信用数据汇聚共享。按全省统一部署,加强教育、科技、住建、公共资源交易等领域的信用评价,加强信用数据应用,健全分级分类监管体系。持续推进“互联网+监管”,加强重点领域数据汇集,建立完善相关风险预警模型,强化风险跟踪预警、分析研判、评估处置。
(十)实施包容审慎监管。按国、省要求推进新产业新行业统一的认定和分类标准,严格落实新产业新业态包容审慎监管实施办法。针对金融科技、网约车、在线诊疗、在线旅游等领域性质和特点,探索开展“沙盒监管”,在全市范围内复制推广成都市包容审慎监管经验做法。落实跨境电商综试区企业应税所得率申报细则,创新工作方式,按照《网络交易监督管理办法》包容审慎监管的原则,对跨境电商新业态客观对待、合理处置,促进电商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积极推进企业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工作,加强对企业自行制定的企业标准的指导和监督,鼓励企业通过企业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向社会公开标准,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对标准的合规性、科学性和完整性进行评价。举办企业标准化基础知识、企业标准自我声明公开与企业标准体系建设等培训,培育企业标准“领跑者”,提高企业标准制定水平。
(十一)营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按照“谁制定、谁清理、谁审查、谁负责”原则,全面清理审查涉及工程建设、市场准入、资质标准、产业补贴、招商引资、招标投标、政府采购等领域涉及市场主体经济活动的政策文件及措施,修改、废止违反公平竞争审查标准的文件或条款,纠正采取变相、隐形手段干预市场主体自主经营的错误做法。进一步加大常态化疫情防控下对企业生产经营的支持力度,保障企业公开公平公正参与竞争。推进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立法调研工作。加强审管衔接,理顺行政审批局、行业主管部门、综合行政执法局三者“审批、监管、执法”关系,建立权责明晰、运行高效的监管体系。落实四川省2021年度涉企现场检查事项清单,制定乐山市涉企现场检查事项清单。规范行使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严格按照违法行为危害性和具体情节实施定档分阶裁量。深化民事诉讼繁简分流改革试点,力争简易程序及小额诉讼程序适用率达到80%。
四、提升政务服务质效
(十二)做好疫情防控常态化政务服务工作。严格按照疫情分区分级分类防控要求,全面推行“四川天府健康通”,实行一人一码、一码通行、实名认证,并为老年人、儿童等群体提供“离线码”“无码通道”等便捷服务。将前一阶段疫情防控中形成的“容缺受理”“告知承诺”“帮办代办”“网络视频会审”等经验做法制度化。持续推动更多政务服务事项实现“全程网办”,对法律法规规定确需现场办理的事项,采取预约排队、网上预审、邮寄送达等方式,缩短现场办理时间,加强自助办事终端应用,实现“不见面”审批。
(十三)打造“办事不求人、审批最精简、全程最高效”政务环境。以群众办事的“痛点、堵点、难点”问题为导向,持续发力、改革创新,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公布办事不求人清单,分类打造市级、县级、乡镇和工业园区政务服务大厅示范窗口,提升“一站式”服务水平,实现企业和群众办事“不出大厅、不出园区、不出乡镇”,到所有窗口办事不求人。按照国家和省级推行审批服务标准化的有关要求,全面梳理优化审批流程,最大限度精简审批环节和层级,力争实现全省最优。依托省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将政务服务线上线下深度融合,推动全市“一网通办”取得更大成效。聚焦解决“连、通、办”问题,加快推进“一网通办”前提下的“最多跑一次”改革,在商事登记、税务、交通、教育、卫生等领域,推出更多事项全程网办。拓展“智乐山—乐易办”服务专区功能和范围,推出更多政务服务事项“掌上办”,实现全程网办不求人。
(十四)加快推进“省内通办”“跨省通办”“县域通办”。全力做好政务服务流程再造“百日冲刺”行动,规范“异地代收代办”“多地联办”事项的业务规则和操作规程,推动各级政务服务机构均可异地受理不同层级行使的事项。推动政务服务“跨省通办”,在国家、省“跨省通办”事项清单基础上,聚焦我市外出务工人员居住、就业、婚姻、生育、子女入学、社保、养老等高频办事需求,主动对接有关市(州),推动外出务工人员“跨省通办”事项落地。在市中区、沙湾区开展行政审批“综合窗口”向乡镇延伸试点,实现行政审批“县域通办”。持续推进“政务服务+金融”模式,将政务服务的窗口、事项、人员向银行机构延伸,最大限度满足群众办事“多点办、就近办、一次办”。
(十五)提升民生服务水平。落实困难群众主动发现机制,加强社会救助相关部门间数据共享,加强对低保对象、特困人员、临时救助对象、残疾人、教育救助对象、住房救助对象、医疗救助对象等信息的收集和比对,确保应救尽救。加大医保电子凭证应用推广力度,医保电子凭证结算率达10%,参保人员激活率达40%,覆盖全市范围内90%的两定机构。推进居民健康档案及身份识别、电子病历、诊疗信息、报告单结果等信息在不同医院互通互认,减少群众重复办卡和不必要的重复检查。推进教育服务便利化改革,梳理个人从托儿所到大学所涉服务事项,推动实现全流程网上办理。优化水电气等公用事业服务,清理报装过程中的附加审批要件和手续,推进并联审批,加快实现报装、查询、缴费等业务“全程网办”。优化公证服务,加快拓展线上线下一体化公证服务渠道,建立公证综合业务办证系统、OA办公自动化系统、公证易采通身份证识别系统、“安存语录”电话录音系统等;开通办证系统零接触视频办证功能、官方网站及微信公众号微信“办理公证”功能,群众可在线咨询、预约、申请、受理、审核、网络缴费等,完善电子支付功能,支持手机微信支付、刷银行卡付款,推进公证业务“全程网办”。
(十六)优化政务服务咨询投诉机制。全面落实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加强“好差评”宣传推广,推行“一事一评”“一次一评”,提升主动评价率,加大差评整改力度,提高企业群众满意度。加强心连心服务热线建设,加快整合优化除110、119、120、122等紧急热线外的政务服务便民热线,10月底前有序归并至心连心服务热线,提供“7×24小时”全天候人工服务,建立热线服务能力评估机制,定期对诉求办理单位按时办结率、企业群众满意率、被退回重办数量、被督办件(次)等指标进行综合分析评估。全面清理规范各级政务服务机构(含大厅、中心、站点、窗口等)公布的业务咨询电话,加强运维保障,建立与心连心热线互通互转机制。
五、持续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十七)精准落实国家政策。实施好财政资金直达机制,推动规模性纾困政策迅速落地。利用大数据等技术甄别符合条件的市场主体,精准推送税费优惠等政策信息,实时跟踪税收优惠政策、减免涉企收费等惠企政策落实情况,在2021年度税收执法监督中重点对政策落实不及时、减税降费红利被截留等问题开展检查。持续开展营商环境指标提升行动。10月底前完成对滞后于“放管服”改革要求的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规范性文件的清理,并推动修改完善。
(十八)助力稳定和扩大就业。对接清理影响就业特别是新就业形态的各种限制,对接落实准入标准、社会保障、人事管理等政策。建立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安等部门业务协同和信息共享机制,对接取消应届高校毕业生报到证、非公单位接收应届高校毕业生需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在就业协议书上签章等措施,简化就业手续。促进人才流动和灵活就业,推动流动人员人事档案信息互联,加快推进“一点存档、多点服务”,完善灵活就业人员参保相关政策。建立市场化服务平台,引导有需求的企业在合法用工的前提下开展灵活用工,提高人力资源配置效率。深化职称制度改革,推动职称信息化建设,12月底前实现职称和职业资格证书在线查询、核验及电子证书打印。加快推进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简化外籍高端人才引进手续,并为其提供出入境、停居留和永久居留申请便利。
(十九)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持续改善中小微企业融资环境,清理规范中小企业融资中不合理附加费用,深入开展“信易贷”“银税合作”“银商合作”等,实施“金融顾问”服务,为企业提供综合金融咨询服务,创新中小微企业的信贷服务模式,继续加大对小微企业信用贷款、续贷、首贷投放力度。推广电子保函、电子担保、电子保证保险和履约保证保险,加大“政采贷”信用融资工作力度,扩大“投标贷”等金融服务范围。按全省统一部署,清理规范全市供水供电供气行业不合理收费。
(二十)深化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整合共享。按照《四川省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目录》,制定公布《乐山市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目录》,实行公共资源交易事项和平台目录化管理,按要求将目录内事项纳入统一平台进行交易。深化公共资源交易全流程电子化,积极配合省上做好数字证书省内兼容互认工作,推进政府采购电子化平台升级建设,继续推行在线投标、“不见面开标”和异地远程评标。强化交易监管,按照全省统一部署,制定公布公共资源交易监管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加强协同监管、智慧监管和信用监管,深化工程招投标领域突出问题系统治理。持续推进“示范交易中心”创建活动。
(二十一)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深入开展职务发明知识产权归属和利益分享制度改革,开展知识产权专项执法行动,加大侵犯知识产权等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现和惩处力度。健全知识产权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强化知识产权行政与司法保护衔接,提供专利快速维权等服务。加强电子商务领域知识产权保护,落实侵权线索判断鉴定机制。深入实施商标地标品牌战略、上市公司知识产权培育等专项行动,推进川渝知识产权重点保护名录落实。
(二十二)提升外资外贸便利化水平。探索建立外商投资“一站式”服务体系,实现外资企业一次登录、一次认证、一次提交材料,即可办理企业注册、预约开户、外汇登记等高频事项。加强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推广应用,积极推广出口退税(金三)、通关服务、金融保险等“单一窗口”业务功能,推进货物流、单证流、信息流的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实现口岸和属地的一体化快速通关。进一步优化通关作业流程,推动“提前申报”常态化运行,深入推广“两步申报”模式,提高通关便利化水平,进一步优化口岸营商环境。落实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改革要求,针对我国已加入并能够承认相关检测、检查、认证结果的国际多边、双边合格评定互认体系,督促强制性产品认证指定机构对出口转内销企业和产品相关检测、检查、认证结果予以承认或接受。建立涉外商事纠纷“一站式”诉讼、仲裁、调解多元化解决机制,提升涉外商事案件公证、调解、仲裁服务水平。持续推进外商投资企业投诉处理机制建设,保护外商投资合法权益。
六、加强组织保障
(二十三)完善工作推进机制。成立以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营商环境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定期例会制度,研究解决“一网通办”、深化“放管服”改革等工作推进中的突出问题。充分发挥市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放管服”改革暨政务公开协调小组各专题组、保障组的牵头推进、统筹协调、督促落实、咨询指导等职能。推进各地各部门(单位)建立主要负责人直接抓改革机制,落实“清单制+责任制+时限制”,配齐配强工作力量,强化经费保障,加强上下联动、协同配合,推动各项改革任务落地落实。
(二十四)加大监督检查力度。根据全年工作目标任务,建立重点改革任务“挂图作战”台账,细化考评指标,实时监测、汇总掌握各地各部门(单位)年度任务推进情况,实行“两书一函”制度(约谈通知书、整改通知书、提醒敦促函),推动责任落实。对标网上政务服务能力评估指标,梳理短板弱项,逐一整改提升。持续完善营商环境评价指标,积极参加国省营商环境指标评价工作,定期开展县(市、区)营商环境指标评价工作。坚持用数据说话,根据两项评估指标亮成绩单、晒排名表,排名靠后、问题整改不及时不彻底的地方和部门(单位)向市政府作整改汇报。加大明察暗访力度,对破坏营商环境的行为进行公开曝光、追责问责。
(二十五)广泛开展宣传培训。充分运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介,主动发布和解读改革政策,及时回应公众关切,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组织政务服务能力提升、营商环境指标优化等专题培训,开展省、市、县三级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示范政务服务中心”创建活动,加强工作交流,及时总结推广各行业各领域先进做法和有效经验,促进各项改革任务扎实有序推进。